癥狀:此病主要危害莖蔓,也為害葉片和葉柄。
葉片發病多從靠近葉柄附近或從葉緣開始侵染,形成不規則形紅褐色壞死大斑,有不甚明顯的輪紋,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小點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,空氣干燥時,病斑易破裂。莖蔓受害多在莖節處形成初為水漬狀深綠色斑,以后變成灰白至淺紅褐色不規則形壞死大斑,迅速向各方向發展造成莖折或死秧。在田間病部常產生乳白至紅褐色流膠,病斑表面形成許多小黑點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。葉柄染病,呈水漬狀腐爛,后期亦產生許多小黑點,干縮萎垂至枯死。
病原: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稱瓜殼二孢,屬半知菌亞門真菌。病菌分生孢子器表面生,初生于寄主組織內,后突破表皮外露,淺褐色,球形至扁球形,直徑74.5-52cm,孔口明顯,頂部呈乳狀突起,直徑17.1-31.5cm。分生孢子長橢圓形,無色透明,兩端鈍圓,初為單胞,后生一隔膜,分隔處常縊縮,大小為9.2-16.4 cm×3.3-5.2 cm。
發病特點:病菌在病殘體上、土壤內、棚室架材上越冬,也可附著在種子表面越冬。通過澆水、氣流或農事操作傳播。病菌生長溫度約15-35℃,適宜溫度20-24℃,空氣濕度高于85%,平均氣溫18-25℃適宜發病。種植過密,通風不好,缺肥或偏施氮肥,保護地澆水后長時間閉棚容易誘發此病。連作或平畦種植亦有利于發病。
防治方法:
(1)因地制宜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。
(2)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-3年輪作。
(3)加強栽培管理。
采用高畦種植,合理密植,注意田間通風透氣;科學施肥,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,適當增施磷、鉀肥,生長中后期注意適時追肥,避免脫肥。拉秧后及時清除枯枝落葉及植物殘體,帶出棚外妥善處理。
(4)種子處理。
選用無病種子,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,用52-55℃溫水浸種20-30min后催芽播種。也可用種子重量0.3%的50%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。
(5)藥劑防治。
發病初期用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或50%撲海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,或25%培福朗水劑800倍液,或40%多硫懸浮劑500倍液,或70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,或80%大生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,重點噴灑植株中下部。病害嚴重時,可用上述藥劑使用量加倍后涂抹病莖。有條件的地方可用5%百菌清粉塵劑或5%加瑞農粉塵劑15kg/hm2噴粉防治。
(轉載至:中國西甜瓜網)
- 上一篇:甜瓜蚜蟲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
- 下一篇:甜瓜疫病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