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州市埇橋區大力實施產業扶貧,力爭把每一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納入產業鏈中,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——
時間:2018-11-28 08:47:00
“扶貧大棚”撐起一片天
日前,記者來到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湖疃村,只見村口的文化廣場豎立著6塊紅色村史牌,講述著該村抗戰時期的英雄事跡。“解放前,湖疃村群眾為了革命事業灑熱血,現在咱可不能讓群眾受窮流淚。”站在村史牌前,省科技廳下派湖疃村第一書記、扶貧工作隊隊長查顯勝說。
湖疃村地處偏遠,農業種植模式落后,貧困人口較多,村集體欠賬7萬多元。扶貧工作隊駐村以后,和村“兩委”干部走村串巷,深入調研,決定先從產業扶貧入手,推動全村脫貧攻堅。在省科技廳和省農科院的幫助下,該村建起了100畝蔬菜扶貧大棚,引導貧困戶免費承包。由于大棚打科技牌,種有機菜,產品暢銷合肥、淮北、上海等城市。 “有了扶貧大棚,貧困戶不出村就有了吃飯門路,一些貧困戶種菜當年就脫貧了。”村黨總支書記武克才告訴記者。
“俺一分錢沒花就加入了扶貧大棚,收成特別好,今年光榮脫貧嘍! ”一見到記者,湖疃村貧困戶涂召禮高興地打開了話匣子。扶貧貸款解決了資金問題,農業專家送來了田間技術,老涂靠著兩個扶貧大棚走上脫貧路。
在涂召禮的蔬菜大棚里,碧綠的菜葉包著一個個兩公斤左右的鵝黃色花菜,長勢十分喜人。“這是菜花9號,是目前市場上最暢銷品種,半個月左右就能上市。這一季每個棚收入8000元不成問題。 ”涂召禮說。 2016年底,村里優先為他提供了兩個免費扶貧大棚,技術人員定期手把手指導,他每年賣掉一季花菜后,又種一茬早春西瓜,全年收入可達2萬元。
一年多來,湖疃村在各級政府和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,共投入各種扶貧資金1562萬元,新建村級道路6500米,92家貧困戶進行危房改造。 2017年,村集體收入17萬元,實現整村脫貧。
“龍頭”參與拓寬增收路
“今年,俺村地里的小南瓜喜獲豐收,地頭收購的車輛每天都是絡繹不絕。 ”“這種小南瓜十分耐旱,產量又高,還有龍頭企業托底收購,俺們貧困戶嘗到了甜頭。 ”說起村里的脫貧產業,埇橋區三八街道九里村貧困群眾個個都有說不完的話。
三八街道副書記孟愛學告訴記者,近年來,九里村創新“產業項目+龍頭企業+科研機構+貧困戶”扶貧模式,依托實施“小果型南瓜品種示范及產業化推廣”等產業扶貧項目,引進了江淮園藝種業股份有限公司,在全村推進以貝栗南瓜為主的現代瓜菜種植,部分貧困戶與農業龍頭企業簽訂兜底銷售協議,確保長期穩定增收。如今,種植貝栗南瓜的貧困戶畝產達到2000公斤以上,單季每畝純收入超過5000元。在建立銷售渠道的同時,九里村還為特色農產品申請注冊了“九里翠”“九里脆”2個商標。 2017年,九里村完成了脫貧出列的任務目標,全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30萬元。
在埇橋區楊莊鄉,秸稈扶貧讓人耳目一新。記者來到“草原牧業”有限公司,只見秸稈綜合利用擴建工程正緊張施工。該公司占地面積500多畝,年出欄肉牛6000頭左右,年收儲各類秸稈10萬多噸。該公司通過探索秸稈扶貧模式,不僅消化了大量秸稈,減輕了環境壓力,還帶動了數十名貧困戶增收脫貧。